团队成员
   
 
当前位置:首页  团队成员  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

     男,1959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材料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美国匹兹堡大学机械与材料系访问教授,美国材料学会会员,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学会碳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聚氨酯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石墨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5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并获特等奖提名,2000年获安徽省政府青年科技奖提名奖。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选拔为上海市首批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石墨烯等新型炭材料、纳米材料和冶金焦炭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73040)(50473064)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065212048),在国内率先提出利用聚合物共混纺丝技术制备PAN基多壁碳纳米管、PAN微纳米球自组装制备高纯度大长径比多壁碳纳米管,PAN基微纳米球、PAN基微纳米空心球等制备新工艺,该系列项目目前已通过国家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鉴定验收。

     在承担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焦炭质量优化研究》和宝钢《低成本配煤与专家系统研究》《无烟煤配煤炼焦理论与实践研究》《“碳合金”配煤原理及应用研究》等项目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对焦炭热性质的“矿物质催化指数MCI”和决定焦炭热性质的本质因素“焦炭微晶指数”,并率先提出利用负催化技术和气相热解沉积技术提高焦炭热性质,被国内冶金企业广泛使用。为相关企业创造效益超过亿元。

     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离子体诱导接枝聚合有机化CNTS及其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50773040)、“PAN基微纳米球自组装制备高纯度多壁碳纳米管及生长机理(50973063)”、“石墨烯/碳纳米管连续三维导电网络结构设计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51272157)”、石墨烯与钛酸铋钠异质结构中的热-电能量转换(514721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炭质电极材料结构的定向控制及其相关体系技术集成”(50730003)、国家973计划前期专项课题“基于垂直碳纳米管阵列的CO2气体分离滤膜研究”(2010CB234609)、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用于柔性显示器的石墨烯-银纳米线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 (15JC-1490700)、上海市支撑计划项目“CO2捕集用纳米孔炭材料制备技术研究”(09520500900)和上海市纳米专项课题“垂直碳纳米管阵列的纳滤膜器件的合成 (0852nm06400) ”,以及宝钢、马钢等大企业项目。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60多篇,他引28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1994年获联合国科技之星发明创新奖,1996年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9年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冶金部教学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成果三等奖。2005年分别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14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联系方式:

Email:Jhyang@Usst.Edu.Cn 

电话:86-21-55274065(O)